關於安琪研習資訊
照片集錦
好戲開鑼
點點滴滴
安琪專欄
演出行程
相關連結
談天說地

 

 

 

 

文☉吳佳綺 

 

  對很多台灣人來說,歌仔戲是生活中的一部份,從小閒來無事到廟埕看戲,隨著台上演員歡笑落淚,不知不覺中,生活裡的辛酸苦楚,在看戲的過程中獲得淨化和抒解,戲文中唱的忠孝節義,也在每一個觀眾心裡扎根。然而,隨著台灣社會轉型, 人們漸漸脫離了純樸的農村,發源於鄉村的歌仔戲文化,也面臨了轉型甚至消逝的壓力。

 

  宜蘭素有歌仔戲發源地之稱,相較於其他縣市,在這個地方,匯聚了更多保存並傳承歌仔戲文化的力量,除了仍有近十個外台戲班維持著傳統的形式,在廟台接演傳達農民敬天酬神之意,在這裡還有台灣第一個,也是唯一一個的公立歌仔戲班—蘭陽戲劇團。

 


第一個公家成立的戲班

 

  說公家劇團,或許會讓人誤以為團員都具備公務人員資格,副團長馬祖瑞表示:「比較貼切的說法是,這是一個由公家成立、公家贊助、公家執行的劇團。」一九九二年成立當時,是游錫堃縣長任內所推動的文化立縣政策之一。以傳承北管戲、本地歌仔及傳統歌仔戲為成立宗旨,團長由文化局局長兼任、副團長由副局長兼任。

  直屬於宜蘭縣文化局,是蘭陽戲劇團與一般戲班的不同之處,而身為台灣唯一具有公家性質的歌仔戲班,相對的,也必須面對與私人戲班不同的挑戰。

  回顧蘭陽的歷史,成立之初,外台戲已經漸漸失去過往的榮景,戲班之間開始削價競爭、演出邀約也青黃不接,在這種情況下,成立時團員福利比照公家機關,也有穩定薪水的蘭陽,儘管團員的身份是比照公家機關的約聘人員,且採一年或半年一聘,卻已經足夠讓外面的戲班大感羨慕。

  也因為這樣,在蘭陽即將成立、對外招考團員的時候,其實引起了地方上的反彈,擔心蘭陽會排擠到其他戲班的生存;此外,團員的年齡和學歷都有限制,對一些從小學戲的外台演員來說,就算想進蘭陽,也有很多困難。不過,這些質疑,在蘭陽戲劇團成立後漸漸消失,因為蘭陽主要在室內舞台演出,和外台戲演出的場地不同,前來邀約的單位也不同,漸漸地,地方上才能夠接受這個不同的劇團。

  而身為公家成立的劇團,面對的挑戰也有所不同。蘭陽在行政上得按照公家機關的規章,必須遵守一般藝文團體最害怕、公認會扼殺創作能量的採購法,所以在創作上難免受到限制,沒辦法讓製作團隊盡情發揮。而另一方面,劇團的運作區分為行政、演藝、製作三大組別,加上行政組成員隨著政府機關的人事異動會有變遷,長期的政策比較難以延續;而如何能夠匯集不同意見,大家齊心協力製作出最好的成品,也持續考驗著三個組別彼此協調、達成共識的能力。


自我要求:傳承與創新

 

  由於劇團的預算年年都須經過縣議會審查,而各地方縣市的文化預算時有刪減,除了組織內部必須維持良好溝通以外,在演出與創作上,蘭陽的自我要求,比起其他私人劇班只是有增無減。

  成立之初雖以「傳承」為主要目標,然而經過了十八年的發展,現在的演藝組對創新有更大的野心。「我覺得保存還是要做,保存是我們的使命,畢竟歌仔戲是本土的文化資產,又是從宜蘭發源,所以宜蘭本來就有這個責任去做保存的工作,」第一屆團員、現任演藝組組長吳安琪表示,「可是這是劇團,而不是一個『館』,如果是館那可以只要做靜態的保存工作,劇團是由人與創作所組成的,所以要提供對人的保障,放手讓人從事創作。」

  因此,蘭陽創團時找來薪傳獎得主陳旺欉、廖瓊枝傳授唱腔身段,資深藝人呂仁愛、林松輝、莊進才、李阿質傳習北管《大醉八仙》,一九九八年又聘請石文戶、吳靜吉、陳永明、游錫堃、黃春明等人擔任顧問;十八年來陸陸續續聘請過很多專家學者,一方面教導團員最道地的歌仔戲,另一方面,在保留傳統的同時,也集思廣益、投入創新。

  像是《愛吃糖的皇帝》、《白蛇傳》、《杜子春》等劇碼,就由文學藝術家黃春明編導,其中,《愛吃糖的皇帝》有兒童劇的情調,而《白蛇傳》則是把許仙與白娘子的故事,用現代眼光詮釋為兩女一男的三角戀情,不但內容呼應現代,形式上,《白蛇傳》不講押韻,甚至有一個半場完全沒有唱腔對白,演員全靠身段、舞蹈來表達心中情思。

  這樣的現代歌仔戲,推出時外界反應兩極,卻吸引了新的觀眾,讓很多人覺得歌仔戲不再只是傳統,而有非常多「現代化」的可能性。


演員必須由內而外的提升

 

  雖然聲光效果和舞台設計,對看膩了簡單布景的戲迷來說,有炫人耳目的效果,不過蘭陽重視的還是歌仔戲的生命—演員本身。吳安琪強調,「藝術提升必須由內而外,不能只有外。也就是說,不是只有燈光布景、不是只有舞台,演員本身必須有所提升,要能詮釋一個人的靈魂,不能只有軀殼,內心的揣摩是需要的。」

  因此,在招考團員時,演員是否上相、是否有向上提升的潛能,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。團員中有人是劇校出身、也有人是從蘭陽開始學戲,談起歌仔戲教育,以及自己對外台戲所做的觀察,各自心得不同,而談及「古早」和「現在」的種種差異,大家異口同聲的是,以前人學戲,都是被老師打出來的。在劇校擔任過八年老師的邱亮玉說,劇校裡有一種類似藤條的東西,叫做「刀劈子」,特色是打起來聲音響亮卻不留痕跡。「以前學生後空翻翻不過去,只要老師刀劈子拿起來,就翻過去了 。」她笑著說。

  對於被這樣打罵教育出來的老演員,還有在外台演出,各種車鼓陣、扮仙都要會、主要的演出機會都在廟口的老戲班,吳安琪也有一番觀察。「我們常講,外台那些老演員的經驗都在『腹裡』,你叫她隨口唱一段她可以唱十幾分鐘,台詞都不會重複,因為那些戲文、那些曲牌,都已經是她『腹裡』的東西了。」

  所以,為了像傳統戲班的老演員那樣,最終能將科班裡學到的知識,化成自己「腹裡」的技藝,蘭陽不僅聘請名師,平日的練習也很嚴謹。所有人會先學習同一個段子,之後再分組驗收,各組間彼此競爭觀摩。而彩排時還有樂師在一旁現場演奏,一切就像真正的演出那樣,只是觀眾換成了各組成員,彼此交換心得,進一步琢磨、研究如何提昇自己的表現。「我們很希望演員是一個整體性的提升,不是任何一個特別有名的小生、小旦在當家,而是大家都能達到一定的水準,再一起往前。」吳安琪說。


不同的背景,共同的熱誠

 

  儘管彩排當中團員是戰戰兢兢,一彩排完,團員的笑聲幾乎要把彩排室的屋頂掀翻過去,能夠感情這麼好,也是因為共同的興趣吧。團員裡有人是半路出家,也有人科班出身,問起每個人如何走上歌仔戲這條路、以及為學戲而飽嚐的辛苦,其高潮迭起的程度,不下於台上他們所唱出的戲文。

  像吳安琪、李碧華,之前對歌仔戲都一竅不通,純粹因興趣報考。安琪比較幸運,一開始就獲得家人的支持,碧華卻是在二十六歲時,毅然捨棄了商業設計的工作,關在房間裡和家人冷戰一年,求媽媽放心讓她去圓一個夢想,才如願加入歌仔戲班,從頭開始磨練。而邱亮玉當年天真地以為劇校不用繳學費也不用唸書,傻傻進去後才知道學科和術科都要顧,當別的孩子還在享受童年,她卻必須一大早起來練功吊嗓子,只因性格不服輸而咬牙苦撐,對歌仔戲卻越磨越有興趣,加入蘭陽,告別穩定的教師生涯,也費了一番苦心說服家人。

  不同的人生故事,同樣一顆熱愛歌仔戲、希望歌仔戲文化能夠傳承下去的心,讓這些團員湊在一起,宜蘭縣演藝廳的排練室裡,總是弦歌不輟。


以宜蘭為基地,帶動整體歌仔戲的提升

 

  由公家成立的獨特背景,讓蘭陽戲劇團有一些優勢,也有一些考驗。然而這個劇團所呈現出來的,宜蘭人熱愛鄉土、珍惜地方文化的心意和努力,則是成立以來始終如一。蘭陽戲劇團的行政、演藝、製作三組成員,在各自的崗位上孜孜不倦,期待這個已經在地方上穩定生根的優質表演團隊,能夠成為各地方政府推動文化結合觀光的典範,以宜蘭為基地,帶動台灣歌仔戲的提升,也讓歌仔戲這個發源、成長於台灣土地的優美文化,能夠一代接著一代,繼續豐富台灣人的生活。